“援藏,是我无悔的选择,终生的财富。”截至目前,来自普陀的“90后”男护士张运奇,已经在海拔3000多米的雪域高原坚守了1400多个日日夜夜,把上海的、普陀的优质医疗资源带给西藏亚东县人民,让青春在奋斗中闪闪发光。
张运奇
四度援藏
(相关资料图)
践行南丁格尔誓言
今年30岁的张运奇,是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急诊监护室的一名护师,同时也是普陀区“组团式”援藏医疗队中的一员,目前担任西藏自治区日喀则亚东县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2019年7月起,他四次主动申请援藏工作,到祖国边境县城,只为践行“南丁格尔”誓言。凭借着精湛的技术和高尚的医德,荣获西藏自治区“十佳护士”、上海红十字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优秀个人、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十佳护士”等荣誉称号。
“西藏十佳医生、十佳护士”“西藏健康卫士表彰大会”
获奖证书
“最初的想法很简单,趁年轻出去长长见识。”2019年7月,当得知医院有援藏任务后,张运奇主动申请,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一名援藏医疗人员,也是该批援藏队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但虽然年轻,却依旧没有逃过高原反应这一关,晕车呕吐、十指发紫、头痛难忍,整晚地睡不着觉,他咬牙坚持,告诉自己“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逐渐适应高原环境后,张运奇立即着手调研护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召开全体护理人员会议,掌握护理人员基本信息、资质等情况,并第一时间前往手术室实地调研。
尽管早有心理预期,亚东县中心医院的医疗条件依然打破了张运奇的想象。手术室已经很久没有开展手术,里面的仪器设备落满灰尘;护理部仅有1名手术护士,当时还在休产假;供应室大的蒸汽灭菌消毒设备因水质问题损坏待修,只剩下小的蒸汽灭菌消毒设备……面对这一系列棘手问题,张运奇立马组织人员,带头对手术室进行打扫、消毒,带领护理团队对手术室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了完善,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培养大家的无菌观念。此外,还增加了手术室护理人员,并联系上级医疗机构,选派护理骨干前往市人民医院、自治区人民医院手术室学习,为开展手术打好基础。在这一年时间里,张运奇完成十余项护理操作培训并进行考核,参与重启了手术室,填补腹腔镜手术护理知识的空白。
2020年6月,援藏任务即将结束,是去还是留成为摆在张运奇面前的选择题。考虑到医院新开展的腹腔镜手术护理理论和操作还在成长阶段、手术室护士缺乏等问题,张运奇选择了留守。“我也有过犹豫,但是考虑到换一批人还需要重新熟悉器械及磨合,让我觉得我还不能离开。” 这一年,留下来的张运奇重点参与了亚东县中心医院PCR实验室建设等工作。
时间来到2021年6月,第二轮援藏任务又将结束,这次他没有丝毫犹豫,第三次主动申请留下,配合完成骨科手术,这是亚东县中心医院时隔12年再次成功实施骨科手术,为亚东县骨创伤和骨关节病的患者带来福音。2022年7月,第三次援藏工作即将完成,面对患者的期盼眼神和科室发展大好机遇,他毅然决然选择留下,开启他的第四次援藏生涯。
“输血”更 “造血”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护理团队
医疗帮扶要“输血”,更要“造血”,做好“传帮带”,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是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的重要方面。
曾经,亚东县中心医院因人才、设备等诸多原因,各类手术曾“停摆”十余年,周边百姓如有外科救治需求,往往需要经过4个多小时的车程,转往300余公里外的日喀则市,既耽误病情又增加风险,给当地老百姓造成了很大的就医难题。
为患者实施手术
经过一番努力,这四年里,亚东县中心医院陆续发生了一些大事:2019年11月,开展亚东县首例全麻下腹腔镜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2020年7月,开展亚东县首例急诊全麻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2021年8月,开展骨科手术;2022年3月,开展亚东县首例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022年4月,开展亚东县首例骨性关节炎微创关节镜探查、滑膜清理术;2022年7月,开展胸腰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目前,亚东县中心医院微创外科在腹腔镜技术方面,已基本覆盖普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一些阑尾炎、疝气和胆囊炎患者手术不再需转诊至上级医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再怎么延期,总有离开的时候,我们援藏最大的心愿,不仅在于能救治多少人,而且要把医疗技术留给亚东人民,只有他们自己会了,才是永恒的。”张运奇解释道。
指导当地护士
为了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护理团队,培养一批“信得过、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地人才队伍,张运奇和大家一起建立了“1+1”“1+N”师带徒模式,采取“我做你看,我做你帮;你做我看,你做我帮”的形式,制定培养计划任务书,落实帮教任务,逐步培养护理骨干,使护士在医、教、研各方面均衡发展。
作为护理部主任,张运奇还构建了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成立由分管院长、护理部主任、护士长组成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定期组织检查,针对质量检查中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反馈,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同时,完善护理查房制度,每周进行一次危重患者病例护理讨论,提高护理人员对疾病理解及认知,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针对护理部现存的薄弱环节,补短板、强弱项,选派同志进修学习,每月进行以护师资格考试为内容的理论考试,累计九名护士通过执业资格证考试。目前,由本地护理人员组成的手术室团队,已能独立配合开展相关手术。“手把手指导,面对面教授,传递的是医术,更是‘种子’和希望。”张运奇欣慰地说道。
上门巡诊
把健康和关爱送给高原村民
除了扎根在医院,深耕于学术钻研、人才引进培养,这四年来,张运奇还和“组团式”援藏医疗队融入当地,服务百姓,以实际行动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军民融合。
为当地儿童开展义诊服务
“四年里,足迹已遍布亚东县7个乡镇的角角落落,皮肤也肉眼可见地黑了几个度,都以为我是本地人。”据张运奇介绍,他连同其他援藏医疗队成员先后赴堆纳乡、吉汝乡等7个乡镇开展了巡诊义诊活动及边境小康村搬迁保障工作46次,受益群众约3千人次;为偏远高海拔乡村患者送去医疗服务和健康宣教,为行动不便的患者免费上门体检,并免费发放价值5千余元的药物,参加家庭医生签约工作,以实际行动助力脱贫攻坚。不仅如此,还利用休息时间,前往詹娘舍、乃堆拉等多个边境一线哨所,开展巡诊、义诊活动,为戍守在边境一线的官兵送去真挚的问候及健康保障。
回首援藏岁月,张运奇尤对前往一线哨所义诊感触颇深,其中詹娘舍哨所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藏语意为“连鹰都飞不过”的地方,这里海拔4600米多米,因独兀山尖、云遮雾绕被称为“云中哨所”,又因雷击、雪崩等自然灾害频繁,被称为“雪山孤岛”,戍边战士正是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忠诚坚守、无怨无悔,守卫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为他们义诊时,他们血氧饱和度仅有85%,手指甲都是紫的,处于高度缺氧状态。”张运奇告诉记者,也正是在此过程中,他真正理解了援藏精神的内涵。
“援藏工作是我人生中非比寻常的一段经历,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张运奇坦言,远离家乡,只身在外,这四年来的援藏工作经历,为他开拓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增长了才干、提升了素质,特别是练就了在雪域高原艰苦复杂环境下工作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按照计划,今年7月张运奇就将结束第四轮援藏任务,“但离开西藏不代表援藏结束,只要亚东需要,我随时都可以过去。”张运奇说,“无悔援藏路,一生西藏情。”
张运奇和他的同事
近年来,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干部、“组团式”医疗人才从东海之滨跋涉千里去往雪域高原,让格桑花开得更艳。援藏亚东联络小组紧紧围绕“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全力做好各项对口支援工作。一方面加强团队自身建设,带领全体干部人才在各自领域冲锋在前,以担当体现价值,用奋进展现作为,争做新时代“五有”靠谱干部,获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满意认可。另一方面,则通过刚柔并济提升组织领导力,用人文关怀传递温度体现组织关爱,助力越来越多的援藏普陀人,在雪域高原熠熠发光。一朵格桑花虽然微不足道,但只要接起茬、连成片,就会弥漫成一片花海。
资料: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亚东联络小组
编辑:黄湄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北极机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2016517号-19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