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大家聊创新丨程睿:星愿-世界焦点

来源:新民晚报    时间:2023-07-03 09:31:11

新时代10年,我国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科技创新不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更是难上加难,新型举国体制给了我们攻坚克难的底气。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文汇报社联合出品的《大家聊创新》系列纪录短片, 7月3日起在全网推出,以专家视角讲述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生动实践。今天推出第一集《星愿》,跟随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党委委员、院务委员、科研管理部部长程睿的脚步,走进位于临港的中国“小卫星的摇篮”。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党委委员、


(资料图)

院务委员、科研管理部部长

“三无”精神:无名英雄、无私奉献、无上光荣。

航天是非常艰辛但又是非常幸福的行业。

国际竞争白热化,要实现弯道超车,年轻人有信心。

创新报国,小卫星有大未来

“那是2021年7月19日凌晨3点左右,起来出发前,我在梦中和已经离开我的父亲聊到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当天是遥感三十号10组卫星的发射日,父亲仿佛是在为我们默默地祝愿。”

程睿说,这个梦让她感觉跟父亲有一种时空的交集。父亲曾在阿里地区戍守边疆19年,用自己的身体来守卫祖国,“我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用科技的手段来科技报国、科技强国。突然觉得,其实我们俩做的是同一件事情。”

小卫星,大梦想。20年发射了90颗卫星,如同一个传奇。而这样的奇迹,就发生在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发生在上海这座创新之城。80后的程睿,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来到上海从事卫星研发,扎根这片创新热土。脚踏实地、敢想敢拼,她作为核心骨干,圆满完成40余颗卫星研制,研制出我国首个全球二氧化碳监测卫星,并完成我国首个低轨卫星星座——“遥感三十号卫星星座”组网运行,成为首届上海杰出工程师中唯一女性。

“20年的历程一路走来,有艰辛,更有创新,一直在不断地挑战自我。”程睿说,创新一直是他们的基因,一路伴随着他们的成长,“新的技术一定会在这里先行先试,我们的科学家就有这样一种精神。”

基础创新,报国裕民。她认为,要积极探索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将发展的痛点、难点和长远的潜力点,进行集中攻克,“只有集中力量干大事,这才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成功法宝。”而要达到深层次的科技创新,还是需要把整个创新链条打通,做到实实在在的创新。

她感慨地说:“卫星创新院坐落在上海是非常幸福的事,我们正积极地加入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行列。”上海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核心地位,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集合了完备的航天产业链,小到一个元器件,大到科研的氛围、高校的支撑、市场的机制以及成果的转化,都走在创新发展前列。

无名英雄、无私奉献、无上光荣。在程睿看来,航天行业是非常艰辛但又是非常幸福的行业。“因为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将梦想和宇宙连接起来。当卫星发射成功、在轨获得很好数据应用,当第一幅图像清晰地出现在电脑上的时候,哇,真的太自豪了!”

作为年轻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她也深切感受到这份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近年来,航天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虽然我们也在拼搏,但是国外也没有停歇,这对我们是更大的挑战。从‘两弹一星’精神到北斗精神、‘三无’精神,我们年轻人也会用实际行动来谱写新的科学家精神,用新的方法来实现弯道超车。”

仰望星空、探索宇宙,这是人类有史以来一直追求的梦想和愿望。小卫星,就像地球伸出去的眼睛、伸出去的手,触摸着宇宙,为人类探索更广袤的深空,成就美好的“星愿”。

联合出品: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

中共上海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

文汇报社

策划:郑逸文 季颖 沈良

总制片人:王蔚

导演:温蝶

摄影:张挺 陈龙 王竟成 周俊超

剪辑:王卓

翻译:王睿 林岩

制图/编辑:陈云峰

文/责任编辑:王蔚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北极机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2016517号-19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